辽宁日报记者 姜雪长盈策略
一个个鲜活的民生镜头,正在康平温暖定格。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以来,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持续投入资金,兑现一批民生承诺,办成一批民生实事。人民医院迎来欣慰笑脸,崭新校舍传来琅琅书声,改造小区溢满幸福话题……漫步康平街巷,“民生镜头”中,既有城市蝶变的新模样,也有百姓生活的小美好。
镜头一▶ 医有靠
康平县人民医院病房里,马国玲悉心照料着老伴儿。这次心梗复查,老两口第一次不用凌晨赶去沈阳,因为“市内专家带着方案来,本地医生全程陪,怎么用药、该注意些啥,安排得明明白白”。马国玲一句“不折腾”,道出了无数当地患者的心声。
看病去沈阳,曾经是很多康平百姓的就医首选。往返至少一天时间,看病再用一天长盈策略,加上乘车、住宿的费用,看一次病成本不小。舍近求远,说到底是对本地医疗水平的担忧。
转机来自一场围绕“家门口看好病”展开的深度医疗协作。康平县打出“三管齐下”组合拳:专家下沉让三甲医院名医定期坐诊手术,本地医生赴沈阳“跟班学艺”提升“造血”能力,远程会诊为疑难病打开绿色通道。
如今,心脏介入、神经介入等曾需转院的手术在县内即可完成,急诊响应时间缩短近30%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,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实现互联互通,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。
“医疗信任是一次次成功救治攒出来的!”康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崔秀艳感慨道。3年来长盈策略,康平县域内就诊率提升18个百分点,“大病不出县”正从承诺走向常态。
镜头二▶ 育提质长盈策略
在康平高中,每天午间的食堂都要上演一场漫长的“就餐接力赛”:高一学生刚入座用餐,高二教室里的板书才写到一半,高三学生还得望眼欲穿。这座容纳3000余名师生的校园,被食堂困住了节奏。“最头疼的就是吃饭问题。”学校党委书记耿佳平说,“分3批就餐不仅拉长了午休时间,更打乱了整个教学节奏。”持续10年的窘境,终将在今年10月画上句号。新建的4100平方米食堂可同时容纳2000人就餐,9000平方米的教学楼也能保证所有教室门窗朝南,琅琅书声即将重归同步。
这样的改变正在康平多所学校发生。始建于1972年的向阳小学,过去半个世纪里不断“接楼”扩容,补丁式的教学楼见证了教育资源的紧张。如今一栋在建的新教学楼尚未完工就已“吸睛”,今年新生报名人数逆势增长20%。
家长“用脚投票”的背后,是康平县对教育事业持续加码的投入。近年来,全县教育预算保持稳定增长,实施23个校舍新建与改造项目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康平持续推进“教育共治共享”,不仅投入资金改善校园硬件,更精心优化教室灯光环境、升级智慧教学设备,从细微处提升教学品质。投入只增不减,教育初心不变,康平这片沃土,静待花开。
镜头三▶ 居更优
秋日午后,几位老邻居围在立新社区新安装的健身器旁闲聊,“这房子外墙加了保温,今冬不用再担心室温低了。”30年的老住户李秀清言语间满是喜悦。
立新社区曾经是个路面坑洼、管道老化、逢雨必涝的“老大难”小区,经过一场“听民意、办实事、解民忧”的改造后,如今彻底变了样。
立新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勾艳介绍:“我们通过入户问卷、居民议事会收集建议,有人盼着疏通下水道,有人呼吁增加停车位,有人提议美化绿化社区环境。县里以此为依据,逐栋研判,制定出‘一楼一策’改造方案。”
如今的立新社区,住宅楼外观整洁统一、屋面防水重做、管网全面换新、空中“蜘蛛网”线全部入地。“现在大家都爱下楼转,小区‘装修’得特别合心意。”李秀清的笑容里满满都是幸福感。
3年来,康平县坚持“问计于民—量身定制—共同监督”的模式,累计投入3.4亿元,完成30个片区233栋住宅楼的综合改造,惠及居民8790户。不止于基础改造,电梯加装、无障碍坡道、透视围墙、党群服务中心等提升工程也同步推进。从“住有所居”迈向“住有优居”,康平改出了社区和谐新气象。
倍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